新能源汽车市场“创二代”品牌面临激烈竞争,部分品牌市场表现不尽人意,令人担忧其未来。
2.然而,一些“创二代”品牌如阿维塔、极氪、岚图等在高端化道路上走得坚决,产品隔离度较强。
3.由于竞争非常激烈,新能源汽车品牌要一直创新和突破,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4.另一方面,部分车企开始意识到资源整合与横向合作的重要性,如极氪与领克的合并。
5.未来,新能源汽车竞争将更多通过资源整合来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合理排列组合,打造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的新认识。
新一轮价格战风暴席卷而来,各大车企摩拳擦掌、蓄势待发。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品牌高调宣布销量成绩之余,一些由传统车企孕育而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市场表现不尽人意,令人为它们的未来担忧。新能源汽车行业历经“十年磨砺”,已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竞争策略显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从整体看,新能源汽车“创二代”品牌两极分化比较明显,一些企业已经在市场立稳脚跟,而部分品牌尽管拥有母公司作为后盾,但表现平平,未来或有降级的可能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愈加拥挤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这些“创二代”品牌该如何破局,争夺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这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答的难题。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阿维塔、极氪、岚图、极狐、智己等一系列由传统车企孵化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创二代”,曾引领行业变革的浪潮,成为变革的先锋力量。
极狐汽车自2016年由北汽新能源创立以来,承载着北汽蓝谷在C端市场开疆拓土的厚望及重塑品牌形象、提振销量的战略使命。作为“创二代”的先驱,极狐已陆续推出阿尔法S5、阿尔法T5、考拉S、考拉、阿尔法S、阿尔法T6等多款车型,致力于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2021年3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推出了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极氪,标志着吉利在智能纯电领域的全新尝试,旨在开辟纯电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极氪作为一个独立的汽车品牌,拥有完整的制造、研发及销售服务体系,并成功推出极氪001、001FR、X、009和007等一系列产品,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智己作为上汽集团、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集团强强联合的产物,自2020年12月成立以来,便以“智能时代出行变革的实现者”为品牌定位,迅速成为市场的焦点。岚图汽车于2019年创立,2020年正式亮相,作为东风汽车旗下的高端智慧新能源汽车品牌,岚图充分整合东风汽车集团造车技术和优势资源,推出岚图FREE、岚图梦想家、岚图追光等车型,构建了“SUV+MPV+轿车”的多元化产品矩阵。
腾势品牌自2011年由比亚迪与奔驰合资成立以来,便定位为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腾势并未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直至2021年12月,比亚迪取得腾势的主导权后,腾势才于2022年5月凭借首款高端新能源MPV——腾势D9,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阿维塔科技自2018年成立以来,便开创了全新的行业合作模式,携手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等巨头,共同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CHN。阿维塔已相继推出阿维塔11、阿维塔011等车型,并在2023年11月的品牌日上发布了未来智能豪华轿车阿维塔12。2024年5月,阿维塔宣布其第三款车型命名为阿维塔07。
广汽集团于2017年成立广汽埃安(原广汽新能源),展现了广汽在新能源赛道上的雄心壮志。在推出多款热门车型后,2022年,埃安完成股份制改革,正式更名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并发布了全新高端品牌Hyper昊铂。
从上述品牌的成立时间不难看出,这些“创二代”大多诞生于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时期的起始和加速阶段,它们大多承载着车企向上突破,实现品牌向上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企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变革的探索任务。那一时期,由这些“创二代”带来的市场变化引人瞩目,在气势和销量上一度能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掰掰手腕。但经历几年发展后,一些“创二代”已经开始显现疲态,尤其是在近年来鸿蒙智行的冲击下,部分“创二代”的声量已经明显今不如昔。
华为与赛力斯携手打造的问界品牌自2021年12月创立以来,便以其出色的性能和智能化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成为车市中的一颗明星,同时也为鸿蒙智行的金字招牌增添了亮丽的一笔。随后,问界M7、M9相继在2022年和2023年发布,M7凭借25万~33万元的价格区间、宽敞的空间以及智能化配置,成功切入市场;而M9作为旗舰SUV,定价50万元以上,搭载了华为乾崑ADS3.0智驾系统,凭借智慧科技与豪华配置,上市一年内累计交付量便超过了15万辆。
问界的成功无疑为业内树立了与华为合作的典范。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纷纷向华为抛出橄榄枝,智界、享界、尊界等合作车型也相继落地。就连一直坚持自研“灵魂”的上汽,近日也与华为智选车达成了合作,预计将共同推出“尚界”品牌。
背靠传统车企资源且独立运营的“创二代”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随着华为与赛力斯、奇瑞等车企的深度合作,以及特斯拉在市场上的持续巩固地位,这些“创二代”的技术标签被稀释,品牌溢价受到挤压,市场份额遭到蚕食。在高端汽车市场,华为的身影无处不在,“创二代”则黯然失色。
从销量情况看,智己汽车自成立以来,陆续推出了L7、LS7、LS6、L6四款纯电车型,但至2024年12月累计交付量仅为10万辆。尽管2024年总销量达到了近6.6万辆,同比增长71.2%,但相较于小米汽车仅凭SU7一款车型就在2024年取得了13.5万辆的销量成绩,智己汽车成立4年、交付10万辆的成绩显然不够亮眼。
过去几年,极狐的表现一直较为惨淡。据悉,仅2021年极狐的营销费用就高达4亿元,而该年的销量仅为4993辆,平均每销售一辆极狐车的营销费用竟高达8万元。虽然2023年和2024年极狐的销量有所提升,分别达到3万辆和8.1万辆,但如此巨大的投入与收获完全不成正比,让人不禁感叹其“扶不起”的境遇。
相比之下,极氪的情况稍好一些。自开启交付以来,极氪的销量逐年攀升。2022年和2023年,极氪001分别销售了7.2万辆和7.6万辆。而到了2024年,极氪全年共交付新车22.2万辆,涨幅达到87%。这得益于极氪策略的转变。2023年全年极氪主销车型只有3款,而到了2024年则翻倍达到了6款,这也是极氪在2023年销量增长停滞后又开始重新增长的关键原因。然而,尽管极氪的车型数量有所增加,但销量贡献最高的仍是极氪001,销量结构相对单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创二代”需要不停地改进革新和突破,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指出,当“创二代”的独立成为一种常态,它们自身所携带的光环便逐渐褪色。最初,这些品牌从大型集团中孵化而出,旨在通过差异化与新鲜感来吸引市场关注。然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迅速涌现,使得这种新鲜感在日新月异的新能源市场中逐渐被淡化。
如今,“创二代”正面临着来自三方面的严峻挑战:鸿蒙智行在智能化方面的打击、特斯拉的品牌虹吸效应以及与传统母公司之间的资源博弈。这些压力使得创二代品牌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华为通过其深度赋能的模式,将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核心技术标准化输出,助力合作车企迅速获得技术标签,从而在市场上与其他车企形成显著的技术代差。相比之下,“创二代”的技术自研能力就显得相对薄弱。如阿维塔虽然与华为合作开发了天元电子电气架构,但2024年的销量仅为7.36万辆,低于市场预期;岚图自研的鲲鹏智驾系统则仅支持高速NOA功能,与华为ADS 3.0的全场景能力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特斯拉的Model 3、Model Y等车型在各个价格区间都展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品牌号召力与FSD技术储备共同构成了坚实的护城河。“创二代”大多产品单一,且竞争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合围,更无法产生显著的品牌效应。
虽然“创二代”享有传统车企的供应链与制造优势,但同时也受到母公司战略摇摆的制约。如东风集团对岚图的投入需要在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之间寻求平衡;长安汽车“全力支持阿维塔”,但其2024年的主力车型仍为深蓝SL03等中端产品。这种资源的分散导致“创二代”难以形成技术突破的合力。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车企为了同时走两条路,一方面对“创二代”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又寻求与华为合作推出新品牌,最终可能导致“创二代”在内部竞争中失去优势。
尽管“创二代”目前面临困境,但由天宇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路径。他指出,这些品牌的成立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传统车企要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成立新的独资公司无疑是最合适的道路。然而,随着市场态势的不断变化,“创二代”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车企通过独立新品牌带来新鲜感已经不再重要,所能获得的市场关注也随之减弱;另一方面,大部分“创二代”在进入完全市场化竞争时容易陷入误区。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推出新能源汽车时都瞄准了品牌高端化路径。然而,在管理和传播逻辑方面,它们仍然显得传统。由天宇强调,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对车企的全面能力提出极高要求,涉及技术、产品、营销、服务等多个方面。然而,纵观目前的“创二代”,除少数品牌外,大多不具备这种全面的能力。它们推出的产品在技术、产品定义、营销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难以全面支撑起一个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形象。
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是一个极为全面且激烈的战场,“创二代”的式微并非单纯由于产品力或营销不足,而是在多维度能力的比拼中,整体竞争力显得力不从心。由天宇强调,这是一个涉及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较量。
在他看来,创二代品牌面临的另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在于其结构。许多“创二代”是从大型集团内部拆分而出,初衷是为了激发团队积极性,实现更好的独立经营,甚至谋划上市。然而,在高成本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一些潜在的管理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由于管理架构上与集团分拆,“创二代”需要独立建设更多的成本部门,这无疑增加了投入。一些重复建设和缺乏资源共享的情况导致成本不降反增,逐渐削弱了竞争力。
幸运的是,已有部分车企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电动汽车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选择资源整合与横向合作作为应对策略。极氪与领克的合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标志着资源整合的开始。
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新能源汽车品牌逐步进入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阶段。汽车市场的自然进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由市场主导。有分析人士指出,无论是拆分还是合并,都是行业内在规律的体现。初期的拆分是为了打破壁垒、释放活力,而现在的合并趋势则是市场发展到新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从结果推演来看,“创二代”将面临几种可能的结局:一,如极氪与领克的合并,整合资源并重新分配;二,以轻资产形式存在,如飞凡汽车将完全归于上汽集团;三,保留独立公司形态,但不同于企业的拆分,如阿维塔。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创二代”中也不乏亮点。阿维塔和极氪等品牌在高端化道路上走得最为坚决,产品隔离度也最强。它们更贴近年轻用户,也更理解年轻用户的需求。虽然销量尚未达到可观水平,但已经在消费的人认知中拉开了与另外的品牌的差距。
新能源汽车进入高质化和高智化的竞争阶段,产业竞争逻辑将发生深刻重构。竞争将从“性价比内卷”转向“技术密度比拼”,从“功能堆砌”转向“体验升维”。一方面,质量成为决定汽车产品生命力的关键标准;另一方面,智能化竞争进入下半场,车企争相布局,智能化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构,AI成为突围的关键。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认为,“创二代”本质上带有上一代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虽然能够量产汽车,但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导致市场销量不尽如人意。这样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包括管理体系创新和产品技术创新。在当前特殊的发展时期,新能源汽车需要非常创新才能突破瓶颈。走上一代车企的传统造车老路虽然能平衡一些管理问题,但没有办法解决突出的瓶颈难题。最重要的是打造独特的优势。特斯拉通过特别的智能化拉动电动化产品营销售卖,鸿蒙智行通过扩大朋友圈增强在行业的影响,比亚迪以低成本产业链促进电动化产品营销售卖,上汽通用五菱则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位解决销售问题。
然而,由天宇对当前市场压力下“创二代”能否打造差异化优势表示担忧。他认为,这一轮汽车技术创新已结束,在成本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很难通过投入新项目来突破困局。接下来,各家的差异化将更多通过资源整合来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合理排列组合。技术路线将成为首先被调整的对象,为了产品的丰富化和能源的延伸化,增程式车型等新技术将得到更多应用。
要在“长期主义”与“生存现实”间寻找支点,还需全面重构竞争力,从点线思维跳出到三维层面,打造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的新认识。这不仅是“创二代”要面临的难题,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必须回答的题目。这场竞争将定位中国汽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新坐标。